分享到:

您好!欢迎访问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官网

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会展中心南侧育才集团
电话:0917-6229239  6229231
邮箱:
Yucai_Group@163.com
传真:0917-6229239

 

版权所有 © 宝鸡市育才玻璃(集团)有限公司  陕ICP备17021440号-1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促进旅游扶贫开发专题系列篇

分类:
集团新闻
作者:
来源:
2017/12/14 14:36



  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清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城乡差距逐步拉开,越是偏僻闭塞的山区,越是青山绿水的美丽乡村,与繁华都市的差距更大!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扶助山区贫困户,成为时代难题!陈仓区是这一难题的缩影,也是反映这个现实差距的一面镜子!



  陈仓区的西部山区位于宝鸡市最西端,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西部山区涉及县功、新街、坪头、赤沙、拓石、香泉、凤阁岭7个乡镇。区域面积1707平方公里,128个自然村,31552户,12.89万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208户,人口41340人。西山是陈仓区贫困人口最集中、最多的地方,也是陈仓区精准扶贫工作中最坚硬的堡垒。



“突破西山”,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

  2005年10月,宝鸡市委、市政府在西部山区建立“扶贫特区”,举全市之力实施“突破西山”战略,采取集中突破、整体推进的办法,把西山作为全市攻克的一个堡垒,全力打好扶贫攻坚战。“突破西山”战略实施以后的10年间,市、区合力为西山修成了11条旅游线路,建成了寄宿制学校等一部分基础设施。但是,总体来说,西山农民收入增长依旧缓慢,西山仍是陈仓区扶贫攻坚工作的“短板”。


镇三泉村移民搬迁新村

青山绿水就是群众脱贫的金山银山

  真正让西山扶贫工作从治标走向治本,西山农民增收从量变转为质变的是2015年。这一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指引下,陈仓区改变了扶贫工作的思路和方式,在西山采取了一系列的精准脱贫举措,特别是根据西部山区的自然风貌,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将目标瞄准在西山独具特色和最富竞争力的大水川生态资源优势上。2015年5月,陈仓区政府与宝鸡育才集团签约,采用BOT融资模式,启动了大水川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保护性开发建设,用旅游开发带动产业扶贫。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全力打造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依托大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大脱贫,通过发展特优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开创了扶贫攻坚工作的新路径:“生态+旅游+扶贫”。此举,让西山从最贫困区一跃成为最具发展潜力与前景的旅游名地,同时也转变着山区群众的观念:他们不仅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获益,更能激发出创业、就业的热情,为整个西部山区内生式脱贫提供长久动力。



  大水川景区开发建设项目自启动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广大西山群众的关注和大力支持,自2015年9月22日灵宝峡景区开园、2016年4月28日大水川景区开园、2017年4月28日九龙山景区开园以来,一大批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和公共服务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7.8万人脱贫。



  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扶贫搭建桥梁。大水川景区开发建设将产业扶贫、精准扶贫作为主导思想,集中政策、人力、财力、物力,筑堤疏河、修路架桥、挖掘文化,全面打响大开发、大建设、大提速、大脱贫的攻坚战。在贯穿景区的码大公路建设上,景区把公路建设作为带动山区群众脱贫的致富路来谋划、来推动,先后争取到各级政府的项目资金近3000万元;大水川更是把公路建设作为景区开发的关键工程,斥资4亿元,及时兑付群众补偿,快速征地拆迁,科学规划设计,全力加快进度,保证了50公里长的码大公路在短短10个月时间内建成通车。



  二是发展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全民参与、全产业链融合、全地域打造”理念,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坚持全景建设,从2015年起,累计投资59亿元,持续推进以镇村、道路沿线、河流水系、景区景点和绿化美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处处皆风景,无处不留客”的全域旅游环境和景观格局。坚持全产业链融合,按照大融合和“旅游+”的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全力推动农旅、文旅、体旅等融合发展,形成了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山地运动、研学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业态和产品体系。



  三是景区带动,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针对游客个性化、差异化、碎片化的消费需求,在原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灵宝峡、大水川、南由古城、一线天等一批特色景区。景区建设始终按照“旅游+扶贫”的开发模式,积极落实产业扶贫、精准扶贫政策,带动当地群众发展旅游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西山地区“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将涉及的5镇10村年人均纯收入提高到1.8万元。截至目前,免费搬迁贫困户60户300人,支持兴办农家乐100户,带动就业人员13000人;景区从事建设、保洁、安保、服务人员2000人。



  四是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坚持农旅融合,着力把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为120户群众提供农副产品自销点,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措施,成功推出了“大红袍花椒”、“西山黑猪肉”、“西山土蜂蜜”等一批名优产品。



  五是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坚持以“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花开万家、庭院美化”“最美西山人”评选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积极践行淳朴、善良、文明、好客、包容、创新的西山人核心价值观,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旅游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获得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扶贫”,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陈仓区在西部山区探索的“生态+旅游+扶贫”精准脱贫模式,不但扭转了西山群众参与旅游业意识淡薄的不良局面,而且大大转变了西山群众千百年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使农民在既不离乡也不离土的情况下有了稳定的收入,实现了旅游富民、旅游强农、旅游脱贫的变革,达到企业、社会、贫困户“三赢”的脱贫目标。



  脱贫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坚巨的专业性工作,需要专业化的组织和人员。陈仓区摸索的“生态+旅游+扶贫”模式是成功的。实践证明:单靠政府的行政资源很难解决脱贫的“最后一公里”短板问题。只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鼓励企业和各界参与,才能很好的解决脱贫攻坚问题,生态+旅游+扶贫的“陈仓模式”就是最好的范例。